潍坊市信息公开专栏
发表时间:2022年01月23日浏览量:
“十四五”体育产业发展规划》,进一步推动全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,加快体育强市建设。现将《潍坊市“十四五”体育产业发展规划》印发你们,请认真贯彻执行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,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,是奋力实现市委提出“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、进军国内二线城市、冲刺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30强”目标的关键五年。为推动我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体育强市建设,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,依据《山东省“十四五”体育产业发展规划》《潍坊市产业发展规划(2020-2025年)》文件精神,结合我市实际,制定本规划。
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,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,坚持政府引导,不断优化政策供给;坚持示范引领,进一步培育体育市场主体;坚持开门办体育,助推“体育+”产业融合发展;坚持体育惠民,不断满足广大群众体育需求。
培育一批体育产业重点企业,打造一批具有国际、国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,培养一批引领体育产业发展的优秀团队和领军人物,创建一批体育产业示范基地(单位、项目),选树一批引领“体育+”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单位(项目),建设一批智能化公共体育健身设施,推出一批改革创新成果和有效供给政策。初步建成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善、门类齐全、特色突出、产业链完整的体育产业体系,形成规范有序、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。到2025年全市体育市场主体达到2300家,从业人员达到60万人,体育产业产值规模超过500亿元,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进一步增加,体育产业成为助推全市经济增长新动能。
立足我市体育场馆设施现状和服务能力,积极培育打造具有潍坊特色,在国际、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体育精品赛事,进一步增强城市活力,提升城市影响力。全力办好中国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锦标赛、中国潍坊(峡山)国际乡野马拉松赛、昌邑“文山潍水”国际半程马拉松、全国帆船系列赛、全国跆拳道锦标赛等大型高端赛事;培育提升坊子FBA、滨海马术、高密“高粱红了”马拉松、临朐沂山登山节、昌邑“篮球季”、潍坊“足球月”、中国(潍坊)武术文化节、潍坊市龙舟大赛、潍坊市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等彰显地方特色的体育赛事;另外,积极打造全国摩托艇精英赛、中国(潍坊)国际马拉松、中国铁人三项锦标赛等3-5个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赛事;加大太极拳、健身气功、龙舟、滑雪、街舞等具有传统地域特色的赛事品牌创建力度,进一步推动运动休闲项目的深入开展;利用农民丰收节等传统节日,依托“好客山东·乡村好时节”品牌,策划开展形式多样、参与性强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,不断提升规模、质量和影响力。到2025年,培育和引进20个以上国际、国内大型体育赛事,进一步充实“一县一品”或“一县多品”“一协会一品”的品牌赛事格局,推动体育竞赛表演市场蓬勃发展。
积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,进一步提升群众健身意识和身体素养,让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。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市总人口42.6 %以上。市、县(区)、乡镇(街道)、行政村(社区)四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更加完善,行政村(社区)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实现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在中心城区扩大建设智能体育设施,合理规划建设更多适合青少年健身设施,中心城区“10分钟健身圈”、县级中心城区“15分钟健身圈”内涵更加优化。持续打造“全民动起来、潍坊更精彩”全民健身系列活动,每年举办活动1000场次以上。每千人拥有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名,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。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健身服务业,进一步弥补公共体育健身产品供给不足短板,建立多种投资主体并存,高中低档健身休闲服务业态互补的健身服务体系,适合不同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需求;支持引导体育企业通过连锁加盟和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,提升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。到2025年,全市体育市场主体达到2300家,连锁知名品牌达到10家。
充分利用我市自然环境、人文资源和地理优势,积极培育创建设施齐全、各具特色的运动休闲区(基地)。借助滨海区海滩、滩涂及海上资源,发展海上帆船、帆板、游艇、水上滑翔、潜水、沙滩运动、海钓等运动,大力发展海洋运动休闲产业,全力打造滨海运动休闲区;依托青州市、诸城市、临朐县、安丘市的自然资源,积极开发登山、野营、穿越、滑雪等休闲运动,并积极推动发展动力伞、滑翔伞等空中休闲运动,全力打造临朐淹子岭、宋香园和青州驼山、安丘青云山等运动休闲露营基地;借助白浪河、潍河、汶河、弥河等资源,大力发展龙舟、漂流、钓鱼、摩托艇等水上休闲运动,精心打造中心城区鸢都湖水上运动基地。到2025年,基本形成每个县(市区)均有特色运动休闲基地(中心)的运动休闲格局。
借助区位优势,依托“半岛经济圈”有利条件,加快体育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,形成一批引领我市体育制造业健康发展的龙头企业,打造我市独具特色的体育用品知名品牌,实现体育制造业产业聚焦效应。发挥市级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扶持作用,全力支持、山东泽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、潍坊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发展,鼓励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ROR手机版官网登录创新,深化提升品牌内涵,争创著名商标。到2025年,资产规模2000万元以上的生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。
坚持开门办体育,围绕全市发展大局,深入推进体育与教育、康养、旅游、文化等业态融合发展,大力推进“体育+”战略。一是进一步深化提升“体教融合”潍坊模式。创新体校与普通中小学合作模式,扩大合作范围,提升合作成效,打造我省体教融合发展样板区。到2025年,在中心城区100所学校全面展开体教融合工作,体育训练项目扩展到30个,受益学生人数达到10000余人。二是进一步深化提升“体卫融合”潍坊模式。以“共建共享、全民健康”为主题,大力推进“体卫融合”向纵深发展。在非医疗健康干预、体卫融合科技和实践创新、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、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等方面,发现、培育一批引领发展的先进典型。到2025年,培育选树50个市级“体卫融合”试点项目、8个省级“体卫融合”试点项目,积极争创“体卫融合试点市”,完成国民体质监测20000余人,开展慢性病运动干预等活动达到100余次,实现“体卫融合”在市、县(区)全面开花。三是进一步拓展“体旅融合”空间和内涵。进一步优化促进体旅融合的政策支持,开展体育旅游示范基地、精品线路培育创建活动,组织举办运动休闲赛事;研究成立潍坊市体育运动休闲康养联盟,助推体育、旅游、文化、康养等资源的整合,助推体育市场主体与市场主体的融通,发展壮大新兴业态,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,建立大体育产业格局;积极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,推动体育与住宅、休闲、商业的综合开发;高质量举办潍坊市体育消费节暨体育产业博览会,探索“互联网+体育”发展的新路径。到2025年,市级“体育+”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单位(项目)达到30个。
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资源,充分发挥好“体教融合”作用,通过优势项目、精品赛事和知名运动员社会效应的带动作用,积极推进校园体育项目的普遍开展,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,培养体育特长和技能,培养健康坚韧品格,助推健康中国、体育强国战略。二是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,大力开展符合群众需求的各种体育项目培训,弥补公共体育培训资源不足短板,着力培育一大批品牌优、效益好、信誉佳的社会体育培训机构。三是积极推进体育职业教育,培育打造跃轩跆拳道、小牛足球、鱼籽健身等知名培训品牌连锁店,加大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力度,完善培训、就业闭环安置链条,助推体育培训惠及和反哺社会。2025年,全市体育培训机构达到380家,体育职业培训受益人员达到5万人,游泳救生员、游泳教练员、滑(冰)雪教练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%。知名体育培训品牌达20家。
坚持责任体彩建设目标,加强体彩公益性宣传,着力拓展和提升销售渠道规模及质量,加快非实体渠道建设,构建规范化、立体化的体育彩票销售网络,提升营销水平。加强体育彩票销售的规范管理,健全风险防范机制,确保体育彩票业健康稳定发展。继续保持销量位居全省前列,助力潍坊体育事业发展。
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强化对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,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责任制,科学制定政策,在人员配备、经费支持、资源配置等方面精心保障。定期召开专题会议,研究解决体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,形成政府主导有力、社会规范有序、市场充满活力的大体育产业格局。
(二)落实政策支持。积极推进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、金融、税收、土地等政策的落地,不断优化有效政策供给,确保实现政策叠加效应。进一步深化“放管服”制度改革,调动基层积极性,激发体育市场活力。不断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,加快政府职能转变,强化统筹管理和行业监管;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,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产业,弥补公共体育供给不足,不断壮大体育产业规模。
(三)加大宣传力度。全方位宣传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成效,大力宣传推介体育产业发展的好做法、好典型,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,大力宣传上级和我市体育产业政策,营造良好的体育产业氛围和营商环境。